资讯中心:
家教资讯
家长参考
考试升学
竞赛特长
学习资料
教学资源
more >>
您现在的位置   瓜牛教育 >> 资讯中心 >> 教学资源 >> 浏览文章
浅谈新课程下的"有效备课"
2011-11-28  来源:椒江二中校园网  采编: 瓜牛教育
内容提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这些变化,成功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备课 备课要 备课形式 备课内容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传统备课的主要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传统备课问题日益突显,表现在:

(一)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疑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传统备课中,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最终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三)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备课"备知识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情感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

(四)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比较重视。这种教学的最大收获就是成绩可能是"骄人"的,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与此不能成正比。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所以说,教育、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远离实践,更不能远离创新。

(五)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传统备课考虑较多的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师备的是本学科的知识链、训练点,对于本学科之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就很少顾及或根本就不考虑。这样备课既不利于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课程的整合,把学科课程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这正是传统备课所忽视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在强调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学科的整合性、兼容性和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用宝贵的时间去感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和疑难等。以上的新课程理念对于我们的备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另外,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再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3、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应该说,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备课的资料如何采集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善于分类保管;第四,资源共享。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已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另外,在备课时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必须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体现在不仅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教师备课时常常可以考虑以下四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还能得出什么?教师只有努力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会上出高质量的课来。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形式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备课参与的人数、备课的先后时间,我们不妨把备课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宏观备课和微观备课。

1、宏观备课

宏观备课,是指对一个教学阶段所授内容的宏观把握。开学伊始,在通读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指导思想,掌握全书的知识结构以及前后单元的内在联系,确定总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时间安排上做好阶段性授课、平时测试、复习等的书面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较为全面的教学计划,为阶段性授课拟定一个初步框架。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区教研室对即将参加新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引领教师把握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备课方式。

2、微观备课

微观备课,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设计的具体细节的备课。微观备课根据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深入到教材和教法的具体细节中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理清思路,从知识到方法逐一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内容的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悬念的设置、突破重难点方法的选择、抓住主题归纳小节以及课后练习题的点拨等等。设计的主题就是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思路,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在45分钟的课时教学活动中,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前编写的教学案例,便是微观备课。

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先"宏"后"微"有利于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是对整体教学阶段具有力一向性、计划性、超前性的备课,是具体教学细节备课的指南。合理运用两法,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富有感染力的气氛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来分,可以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1、个人备课

教师的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个人备课要遵循以下四条:第一,要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是备课的基础。第二,要在确定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及每节课目标要求,这是备课的关键。第三,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和意志,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第四,要在全面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程序。对讲授的内容、基本训练、教学方法、教具使用、复习提问的内容、板书设计、作业选择等,怎么设计、怎样安排、都要周密计划好,使教学成为有目的的系统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写出课时计划,这是备课的重点。

2、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在教学、教研中应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应事先准备,拟定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再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题性的凸显、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对个案进行修改,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教案。这样的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三)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来分,可以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课前备课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课,仅仅有一个成功的集体教案是不够的,它还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学生的情绪、课前的活动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上课前,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上课前心理状况。既包括已获取的信息质量所给学生带来的情绪及心理体验,诸如成功所带来的兴奋,失败导致的沮丧;也包括上节课的基本信息,如学生体育课中做了强烈运动,累得满头大汗等。根据对学生课前情况的交接,进行课前备课。如:对于刚刚上完体育课的学生来说,如果马上让他们回答需要逻辑推理的问题,效果往往不好。这样,我们就要在课前对原有的上课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可先聊些轻松的话题或提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让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后备课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前"和"课中"。对课后往往不够重视。而实际上,在课后作些教学反思,写些教学心得,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备课的组织形式还可分为阶段性备课和随机性备课相结合、终生备课和短期备课相结合、静态备课和动态备课相结合等。

教师备课备什么

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范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教师顺应课改潮流的必然需要。

(一)备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备教材首先要过"五关":一是教材知识纵横联系关(吃透);二是教材编排体系关(领会);三是教材内涵重、难点关(把握);四是教材育人因素关(渗透);五是素质教育要求关(落实)。

(二)备学生

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克服那种只见物(教材),不见人(学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几种不如意的地方,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总之,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学生,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的进步,才能更加有效地确定施教方案。

(三)备教法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这种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把多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配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选择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有利于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外,还要备提问的设计、备作业设计、备教案设计、备知识、备教师形象、备社会大环境、备氛围小环境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主要对象:根据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合理设计动态的引思助学活动,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以对有关问题应做好"剪裁"和"填补"的准备;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避免机械的巩固和重复。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教师要搞好教学,决非课前短期备课如此简单,所以平时一定要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在备课时,头脑中要有"与课标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课程资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社会对话"、"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完)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在30日内告诉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利。具体请联系:400-62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