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家教资讯
家长参考
考试升学
竞赛特长
学习资料
教学资源
more >>
您现在的位置   瓜牛教育 >> 资讯中心 >> 学习资料 >> 浏览文章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2011-12-19  来源:腾讯教育网 采编: 瓜牛教育
内容提要: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
关键词: 高考语文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 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 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完)


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在30日内告诉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利。具体请联系:400-626-0102。